【首席记者 姜德兴】河南省新密市原名叫密县。密县县署是隋朝至20世纪70年代密县的县治处所,是目前国内历史久远、格局合理、功能齐全、保存完好的县级衙署。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密县县署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,历经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,先后有200余名知县在此任职。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时任知县衷鋈化在原址重修,规制如旧,座北朝南,三条轴线,五进院落。大门、仪门、戒石坊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、大仙楼位于中轴线上,东西辅线有寅宾馆、典史宅、东内书房和吏舍、监狱等,共有房屋300余间,均为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,是中原地区典型的衙署建筑群,占地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。
署内的莲池和舆图,独具匠心,国内罕见。其监狱自隋延续使用至公元2003年,使用时间之长,堪称“世界之最”。
“游千年县衙,品六朝文化”。今天的密县县署将以独特的建筑形制,珍贵的艺术价值,深厚的历史文化,优美的地理环境,迎接四海宾朋及中外游客参观游览。

密县,古为(周朝末及春秋)密国和郐国。汉高祖三年置密县,原县治在大隗镇,隋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迁至古法桥堡,即现在的新密古城,历经隋唐宋元明清,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。
县衙位于古城中心,坐北朝南,三条轴线,五进院落,布局严谨,疏密得当,为典型的中原建筑。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、规模宏大、保存完好县级衙署。2013年3月,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漫步其中,你会感觉到它既有地方建筑的质朴,又有官署建筑的威严;既能体会到古建园林的和谐之美,又能领略体现在古建筑中的文化内涵;触景引思,不虚此行。
大门
县衙大门面宽三间,进深两间,一门四柱,为灰瓦硬山式建筑,古朴、典雅、威严、庄重。
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亭子,东边为旌善亭,西边为申明亭。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,颁诏全国设立的,旌善亭的“旌善”是表扬善举的意思。亭内立一红色木牍,用以表杨“好人好事,孝子贤孙”,以寓劝善;申明亭内立一黑色木牍,主要公布“坏人坏事,不孝子孙”,以寓惩恶。
大门东边放置喊冤鼓,以备百姓击鼓喊冤。相传,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受民女苏小娥,执锣鼓喊冤之启示,命各级官署大门前设置喊冤鼓。从此击鼓鸣冤之制一直延续至清末。

莲池
仪门前建一莲池,是密县县衙独有的。莲池与古人要求做人的八种品格,即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仪、廉、耻的“廉耻”暗合,既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,又警示官员,要明荣辱知廉耻。
八班房
八班房,为壮、快、皂、捕四班衙役的办公场所,因为每班又分为两个班次,所以俗称八班。执行城防、押送、联络、侦缉、传唤、巡夜、拘捕等任务。
仪门
“仪门”,即“礼义”之门,三门八柱,进深两间。中间为仪门,东为生门,西为死门。古代出入门庭必须遵从礼制,仪门通常是不开的,平时进出衙门走东门。西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,只有押解死囚赴刑场才打开,所以称为“鬼门”或“死门”。中门平常也不开,新官上任,上级官员巡视,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时,才大开中门以示隆重。
戒石坊
穿过仪门,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三门四柱的牌坊式建筑,就是戒石坊,位于大堂前甬道中央,面南书“公生明”三个大字,意为公正公平才能明辩是非。面北,是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十六个字。
《戒石铭》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,总结了后蜀主孟昶在位时,因不理朝政,荒淫无度,造成贪腐成风,国弱民贫,后也曾猛然醒悟,励精图治,发奋图强,但因根基已坏,无力回天,以致灭国的教训,为使宋朝江山永固,特颁昭各州县大堂前立戒石坊,并规定书写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十六个字。有意思的是这十六个字是从孟昶亲撰的《颁令箴》24句中摘选出的四句。
吏房
吏房主要工作是制订官制和官规,还掌管对本县吏胥等用人的铨选、授任、考核等任务。相当于现在的组织、人事部门。

户房
户房具体管理本县财务、田粮、赋税、盐务、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。相当于现在的民政、财政、国土、税务、统计等部门。
礼房
主要是负责本县重大社会节庆活动的礼俗、祭祀工作。同时,还要承担宣传教化和官办学校的教育管理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、文化部门。
兵房
主要负责邑内兵丁的造册登记、征送,粮草的储备、调运,兵勇的操练,退役兵丁的管理和优抚。相当于现在武装部。
刑房
主要职责就是给各种刑事犯罪案件提供量刑定案的法律依据,案卷的整理及各种犯罪物证的保管,以备上级调阅。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部门。

工房
主管河道、水利、城工、桥梁、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服务性工程建设。相当于现在的工信、水利、城乡建设、规划、交通等部门。
大堂
大堂,是知县发布政令、举行重大庆典、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。大堂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;与月台、卷棚融为一体,高大壮观,大堂的堂号叫“牧爱堂”,即官亲民、官爱民的意思。
大堂正中设公案,上悬“明镜高悬”匾额,公案后绘有“海水朝日”图,象征清如海水,明似日月,三尺公案之上放置惊堂木、文房四宝及红头刑签、绿头捕签。堂前有两块跪石,东边方石为原告跪石,西边长方石为被告跪石。大堂两边陈列县官仪仗:有青旗、蓝伞、青扇、桐棍、皮槊、肃静牌、官衔牌、放告牌、堂鼓等物,还有四抬蓝绢轿一乘。
二堂
二堂主要审理一些不公开的案件。知县在二堂审理案件只穿常服,没有森严气氛。二堂公案上的令签也与大堂不同,只有黑色而没有红色,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处死刑。二堂的堂号叫“三鉴堂”。三鉴源于汉荀悦《申鉴》:“鉴于古,鉴于人,鉴于镜”,唐代名相《魏征传》中专门对此作了记述:“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,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,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”。
东华厅
东花厅旧时为签押房,古代县衙的文书公事,从拟稿到正式发出,要经过各道流转 程序,相关的办理人员都要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(也可用姓氏、名字代替), 表示连带责任,然 后由衙署首长用红笔画“行”。如果属于判示、文告或牌照契约、任命书等性质的文书,还 要钤盖衙署的大印。这些最称关键性的程序履行,按规定都得在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里运作 。同样,上司下发或平行衙署平移的机密文件,按规定也必须在签押房里拆阅,现展示历代文武官服和胥吏相关文化知识。
西花厅
西花厅旧为接待乡绅或下级官员的地方,现展示密县历任知县一览表,历代职官对照表和历朝历代知县官服展。
三堂
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和审案时小憩的地方。三堂内东间为书房,西间为知县更衣室。
三堂东厢房
三堂东厢房是幕友房,钱粮师爷办公之所。辅助知县管理财政报销、赋税缴纳等方面的事项。师爷也叫幕友,是地方官吏的参谋和顾问,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人事编制。所谓特殊,其一,不是国家正式官员,却做着官员的工作;其二,他们都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;其三,没有俸禄,报酬是县官定期奉送的红包;其四,实行双向选择,双方随时都可以解聘;其五,长官与幕友是平等的师友关系;其六,幕友是一种令人崇尚的职业,许多人世代为幕,清代最盛。
三堂西厢房
三堂西厢房是幕友房,刑名师爷办公之所。为知县提供刑名案件的法律依据。
西内书房
三堂西为西内书房,是知县眷属居住活动的地方,平时外人是不能随意出入的。西内书房展示的是县官和家眷的生活、读书场景。
厨房院
三堂东为厨房院,为知县和家眷专用厨房和餐厅。院内有一口古井,石磨、石碾各一盘。
大仙楼院
大仙楼院是县衙的最后一个院落。大仙楼为五间双层楼房,一楼正中供奉有狐狸大仙,二楼是存放机密档案和官员放假时保管印信的地方。相传,狐仙是智慧的化身,俗称保印大仙,大仙楼内供奉狐狸大仙,是知县专供不对外的,是知县祈求狐狸大仙保佑自己仕途顺利,步步高升。
退思堂
“退思堂”是知县退思静养之所。意思是知县每审理案件或做重大决策,都要反复思量,看是否公允。“退思”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林父之事君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社稷之卫也,若之何杀之?”在朝廷做官,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;辞官隐退时,就反省自己,以弥补过失。
我们来看退思堂的牌匾,乍一看三个字错了两个,仔细品味这样写寓意着“退而省己身,用心不用口”。构思巧妙,堪称一绝。
东内书房
东内书房独立院落,旧时为知县眷属居住活动的地方。
现在东内书房东屋现展示新密古城总体布局图及规划蓝图。
东内书房西屋主要介绍新密的历史文化,包括羲皇文化、岐黄文化、夏文化、诗经、郑文化、汉文化和唐宋寺庙文化;历史遗存包括李家沟遗址、莪沟遗址、古城寨遗址和新砦遗址;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包括李家沟遗址出土陶片、裴李岗文化三足红陶体、裴李岗文化三足带孔钵、唐珍珠地卧鹿磁枕、新砦文化猪首形陶器盖和三彩琉璃方塔。
东内书房北屋展示的是新密民俗民风三个场景,包括春耕场景、诊疗场景和打铁场景。
典史宅
典史宅在大堂二堂、三堂东,为三进院落,是县丞、县尉、主簿、典史的办公居住之处。县丞的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(或县长),相当于现今的副县级干部。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,以辅佐令长,主要职责是文书、仓库等的管理。后代虽有变革,如宋代曾一度废除,或以主簿兼任,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(一或二人),清末。县尉与县丞同为古时县令(或县长)的首要辅佐官吏,权责一般包括抓捕贼盗、维护治安等“武职”。主簿属于文官。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汉朝,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,即起草一些文件、管理档案、以及各种印章等,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。魏晋以后,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,主簿为重要僚属,参与机要,总领府事。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,职权渐轻。典史,官名。元始置,明清沿置,不入品阶,即“未入流”,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、监狱的属官。如无县丞、主簿,则典史兼领其职。
现在典史宅布置为新密民风民俗展区,展示新密古代手工业发展、染坊、油坊、制陶、造纸、纺织、瓷器、“四雕”艺术一级县衙挖掘出来一些明清碑刻和近现代碑刻。
清风园
清风园是廉政文化教育展区,主要介绍古代官箴、廉政诗句、廉政铭文、历朝历代贪污受贿刑罚处分及一些典型的反腐肃贪案例。
选取了中国古代十大贪官进行警示,他们是侵夺民田、操控国库的秦朝赵高,“一手援立三帝,无法无天”的汉代拔扈将军梁冀、大肆杀人、以权还钱的东汉王温舒,拦劫沿途客商敛财的西晋石崇,胡椒也贪64吨的唐朝元载,造假账领双俸禄的北宋蔡京,“光明正大”地卖官的南宋陈自强,对不贿者贬官或下狱的明代刘瑾,广开贪贿之门的明朝大奸臣严嵩和“天下第一贪”之称的清朝大贪官和?。
二进院落中间是一座仿古铜钟,参观者只要一走进来,就会发出洪亮的钟声。钟声绕梁,随着清风飘送。一声声洪钟警示人们:反腐倡廉建设任重道远。
勤政园
勤政园是廉政文化教育展区,主要介绍密县历代名宦,自汉置密县以来,历往二千余年,在密莅任县令者不下千人。选取了10位有代表性的典型清官事迹进行重点展示,他们是经济复兴谷振翔、循吏典范祝康祺、一代廉吏景纶、忧国忧民李芝兰、铁骨断虎索长官、劝农兴学明格公,一心为民朱敏?,廉洁奉公严童,功绩卓著、县令楷模杨炳?,爱民如子、因德封侯卓茂。其中卓茂、杨炳?各塑有一座铜像。这些生平事迹充分反映了清官们勤政为民、廉洁奉公、执法如山、亲民爱民等一系列的官德廉政文化。
监狱
县衙监狱分男监、女监二部分,从隋朝一直使用到2003年,距今已有1400余年,堪称世界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。监狱通常位于官衙的西南角,因为西南为坤地,正对鬼门,因此监狱俗称南监。
“监狱”,夏朝时期监狱叫“夏宫”,商朝时期监狱称之为“圉”(yǔ) ,周朝时期监狱名为“圜土”,秦朝时期监狱称之为“囹圄”,汉朝叫“狱”,明朝又称为“监”。再后来,才将“监”和“狱”合并为一体,统一称为监狱。
密县县衙监狱分男监、女监。是羁押、拘留犯人,执行刑罚的重要场所。
监狱内有专门供奉狱神的狱神庙,供狱卒和囚犯朝拜,同时,又是高级囚犯的优待室。拜狱神,就是请求他的保佑,只是不同人参拜的目的不同。狱官参拜狱神表示自己替天行道,管教犯人,让狱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;囚犯参拜则是为了求狱神保佑自己能够健康地活着出去,早脱牢狱之灾;死囚朝拜则是求狱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个好人,不再受血光之灾。
轿夫房
轿夫房是存放管轿及设施和轿夫临时休息的场所,专门为知县及官员提供交通工具。里面展示了知县轿子和舆服相关知识。
马厩院
马厩院由马神庙、马厩、凉棚组成。
马神庙祭祀的是马祖,即马王爷,全名叫“水草马明王”,马王爷的生日是六月二十三,民间举行祭祀活动,正式祭品是一只全羊。马王爷是谁?大致有三种说法:
一说是殷纣王之子殷郊,因为《封神榜》里的殷郊也是三只眼。二说是汉武帝时候的大臣、匈奴王子金日?(di)。 金日?原是匈奴王子,后归顺汉朝之后,养马非常出色,被奉为马王。 三说是天上的天驷星,即房宿,是二十八星宿之一。
马厩、凉棚是养马的场所,冬天在马厩饲养,夏天在凉棚饲养。
萧曹祠
萧曹祠院由萧曹祠、乐楼和东西廊坊组成。
萧曹祠也叫“衙神庙”,里面供奉汉代名相萧何、曹参。“萧何”即西汉开国丞相,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,后任相国,制订各种律令典章,史称“萧何定律”,对巩固西汉政权起到关键性作用。萧何死后,曹参继任相国,一切均从旧例,即“萧规曹随”。此后,萧、曹二人为古代地方官署衙门掌管文书的官员、胥吏所崇拜,被供奉为衙神。
县衙均供奉萧、曹二神位,一方面是学习他们忠君爱国,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;另一方面也是想求得他们的保佑,使自己官运亨通。
寅宾馆
寅宾馆,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、接待室,用以接待拜访长官的随从。凡是来拜访长官的客人都要被守门的皂隶引到寅宾馆落脚休息,再由皂隶拿来客的名片、手本到内衙去请示。“寅宾”一词出自儒家经典《尚书·尧典》,据说尧曾任命东方之官“寅宾出日”,寅指时间,是凌晨3点到5点,宾是导引的意思,就是要东方之官每天凌晨3点到5点恭恭敬敬的引导太阳升起,方便农耕。寅宾后引申为接待的意思。
土地祠
土地祠亦称“ 土地堂 ”,供奉土地神(爷)的祠堂。土地爷,又称土地、土地神、土地公公,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,住在地下。相传土地神生日是农历二月二日,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、虔诚祭拜,土地庙多要演戏,以祝“福德正神”千秋。这叫春祭。农历八月十五是土地公得道升天之日,这一天还要祭拜一次,这叫“秋祭”,以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福佑,古时所谓“春祈秋报”就是指此而言。平时每月的初二、十六两天,各地商家都要定期举行祭拜,俗称“牙祭”,称之“作牙”。

在县衙建土地祠始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,这位亲历过元末农民起义,深知"官逼民反"的道理,他常说:"元朝因宽容放纵贪官污吏,把江山丢掉了,我如今得了天下,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!"
明朝建立以后,为了遏制腐败,朱元璋命令加紧制定法律,并把惩治贪官污吏作为头等大事,大开杀戒,以儆效尤.到洪武三十年(公元1397年)时最终颁布了<<大明律>>,酷刑有数十种之多,如族诛.凌迟.极刑.枭令.断手.刖足.阉割.剥指.剁趾.墨面.文身等.从 洪武十八年(公元1385年)开始.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<<大浩>>.<<大浩续编>>.<<大浩三编>>.<<大浩武臣>>.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,地方豪强地主以及侵扰百姓的问题."四编"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.其刑罚的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.
其中最残酷是官员贪污80贯钱,一经查实,便会押到土地祠前绞死示众,然后剥皮植草,做成人皮袋子,挂在当地衙门的公堂之上,让每一个为官者早晚瞻仰,知有警惕。
由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惩贪倡廉的有力措施,明初的吏治日趋清明,社会矛盾得到缓和,政治局面日趋安定,虽然杀戮过重,但确实整清了官吏,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道路,为大明朝276年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